首页 巴陵儿文集 下章
浅析李智红散文的诗学建构(下)
 四、李智红散文诗结构的构成及结语

 因为本文的长度原因,这里不再将李智红的散文就这个问题进行详细解读,请大家原谅。

 分析散文,我们不能忽视散文的结构是作为一种由生活事件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具有共时和历时的双重秉,表层结构和潜在结构多重语义这一特。散文的结构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字面和表面的外部组织方式,更加应该分析作者的主体意识、情感、思想等,特别要注意把握作者如何把独特的生命体验转化为文字这一物质形态。换言之,一个作者的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式,总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外部与內部的融、规范与独创的共存、经验与超验的统一。在分析一个作者散文作品的诗结构的同时,也不能回避散文文本的结构。

 一般来说,现当代的散文有四种结构形态:情感结构、意识结构、意象结构和语言结构。情感结构和意识结构在很多散文中可以得到印证,而意象结构在本文第三个问题中已经作过比较详细的论述,下面,我就只谈谈散文的语言结构,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结语。

 语言是构成散文诗的源泉,是存在的家园,是作者(人)的存在地域。过去我们在散文创作中反复提倡说散文应该讲究文采和炼字锤句,強调散文语言的优美,主要是从语言作为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既是从语言修辞的层面上来理解语言,所以,要求散文语言要做到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形象,以致使这样的要求成为了散文这一文学体裁标准化的审美原则。在这个标准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散文理论在语言研究方面有着先天的缺失,那就是不仅忽略了汉语言所具有的“诗资质”而且忽视了语言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最为基本的表现,是一种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和凝结,尤其是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人的存在的家园。

 事实上,散文语言在具有“世俗语言”的同时,也具有呈现出“诗(歌)语言”的特质,更多的时候,散文语言以诗语言居多。换言之,在许多优秀散文中,我们感受到的语言是一种来自于存在的本源,是作者內在的本真语言,是思与诗的融和生命对于世界体验的自由创造。阅读李智红的散文,在语言的诗化方面,有三个特征,一是语言的感化強于理化,二是陌生化优于隐喻化,三是韵律化多于口头化。

 感化強于理化。表现在李智红的散文大多以个体生命对生存、文化、自然、命运环境等的感受是独特的。他的文章有感而发,文笔流畅、內容満、文气瓷实,文思跳跃,由此而构筑了一种独特的语感的氛围。他往往借助感的生命体验和冷静纯净的表达来构筑散文的诗语言,平静如⽔的语言宁静而平淡,但其后面往往透出瓷器一样结实的情采和韵味,而跳跃的意象,使得文本本⾝就具有诗的智慧。

 陌生化优于隐喻化。在李智红的散文作品中主要表现于通过民族地域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以及古老文化沉积的挖掘和发现,用一幅幅对一般读者而言的陌生化的场景,描写那种生机、充満情、又具有博大怀、人文精神和地方特⾊的以及多义和不确定的感神秘状态。

 韵律化多于口头化,我想这一点,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李智红经营过多年的诗歌创作,也就是说他的散文语言富含诗歌的音乐。“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韦勒克、沃伦《文学地理》)。”阅读李智红的散文作品,我更加深刻的觉得,散文创作必须重视散文语言的声音节奏,首先因为汉语文学语言的音乐,具有其他语种的文学语言的音乐所不能比拟的艺术魅力,这是汉语民族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从文气方面来说,提倡语言的韵律化,可以使散文更加生动有味,更加优美精致,还可以加強散文的昑诵和可读、耐读,可以使散文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认同。从李智红的散文中我还可以确切的感受到,散文语言的韵律是构成散文诗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散文质量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结语

 语言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人生状态,浅析李智红的散文诗,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他努力将哲学的思辨、生活的状态和对文学以及人类的思考转化为广大读者可以感知中的散文,并以诗的语言来构筑散文,在文字的组合中寻求‮实真‬与美好的对话,使得他的散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词与物的融合,思想与表达的一致,人本与文本的统一,內容和形式的‮谐和‬,民族同世界的流。通过对李智红散文的系统阅读,我再一次感受到,李智红的散文风格正在快速的成,他的散文必将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和喜爱,他的散文创作也必将被评论界所认同和重视。

 最后,用李智红《故乡的分量》一文中极其具有语言诗和韵律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结尾。

 “舂种秋收,暑往寒来,渐渐地,我发现我原本就是故乡这片土地上的一棵小草、一片绿叶,甚至是一枚石子、一把泥土。我完全能够读懂这片土地的心事,也能够听懂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条溪流的歌喉。千好万好,不如故乡好。我将一辈子守着故乡,长成于斯,终老于斯,娶一个美丽而能⼲的村姑,生一双机灵可爱的儿女,盖上一间属于自己的青砖瓦房,再养上几只、几头牛,小⽇子就这么平平安安地过,其趣悠悠,其乐融融。

 其实,这故乡,就是我放大了的自己;而我自己,则是缩写了的故乡。”

 附:本文主要参考书目

 《审美现代批判》周 宪著 商务印书馆 2005。3

 《流动的现代》 鲍 曼著 洪 涛 译 ‮海上‬三联书店 2002

 《必要的张力》 库 恩著 纪树立等译 福建‮民人‬出版社 1981

 《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 刘小枫主编 知识出版社 1994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著 ‮民人‬文学出版社 1979

 《散文美学论稿》 张智辉著 ‮国中‬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著 ‮国中‬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艺术问题》 同上 1997

 《‮国中‬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吴承学著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

 《文学创作论》 薛世昌著 ‮国中‬文联出版社 2003

 《‮国中‬散文批评史》 范培松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

 此外还有《‮国中‬散文‮坛论‬》、《‮国中‬现代散文初探》、《中外散文比较与展望》、  m.UbbXs.coM
上章 巴陵儿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