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女子品赏解
李渔在《闲情偶寄》妇容篇中说:尤物维何?媚态是已。世人不知,以为尤物就是说美⾊,二媚态之于人⾝,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正因为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所以才叫“尤物”女子一有媚态,只是三四分姿⾊,便可抢过六七分姿⾊的女人的镜头。而神态魅力之大,不仅在这样的以少胜多,而在于有些还能以无胜有,常有这样的事:相貌、体态姿⾊全然不怎么样的女人,却能使人

恋不已,使男人趋之若鹜的,往往都不是按美丽的程度排序的,而是以昅引力的多少来列表,如何去衡量这昅引力的大小呢?很好办,就去数数地上死苍蝇的多少,这都是媚态作的怪啊。
然后李渔说起自己代一贵人相妾得经历了:中候选人开始都俯首而立,然后李渔命之抬头,一人不带羞容而抬头,另一个娇羞腼腆再三要求后才抬头,只有最后一个开始假惺惺不抬头,被要求抬头后先以眼光一瞬,似于看人而实非看人,这么扫过后再抬头,等人看过后再用眼光这么一扫后就抵下头,李渔看此一拍腿大就帮人定下了,这种眼风就是“媚态”也。
那么古人眼中最媚的姿态是什么?从夏闺六景等文献中可以总结出古女子自然的

态是:薄醉、浴竟(出浴)、梦醒、初倦(

睡)、倦行、掩膝、抱膝。而人为

态恰如《美人谱》所说:醉倚郞肩、兰汤画沐、枕边娇笑、眼⾊偷传、拈弹打莺、微含醋意。《香莲品藻》中仅仅从与脚有关的角度,就总结出女人的媚态是:“对月看花,凭兰胡跪;观书抛卷,抱膝微昑;凤鞋泥污,偎人強剔;

舂韫⽟,顾步徘徊;误踏舂弓,含嗔欤捻;戏拈绣履,作意打人”光是一个脚就有这么多媚妩的情致了,要是一个个部位这么施展开来呢?媚虽然有刻意与随意之分,但肯定是古代女人比今人更重使媚的技巧,在霍小⽟传中,有这么段描述:“忽见自门抛一斑犀钿花合子,方圆一寸余,中有轻绢,作同心结,坠于卢氏怀中。生开而视之,见相思子二,叩头虫一,发杀觜一,驴驹媚少许”《物类相感志》云:“凡驴驹初生,未堕地,口中有一物,如⾁,名‘媚’,妇人带之能媚。”这同心结里的相思子、叩头虫和发杀觜也都是魅惑情催之物,所以古代女子內修外练,手段多多。
古形容美女的从头到脚的一套词汇顺起来就是“螓首、蛾眉、杏

、犀齿、酥啂、远山眉、秋波、芙蓉脸、云鬓、⽟笋、荑指、杨柳

、步步莲”《诗经。硕人》也这样形容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曹植在《洛神赋》的形容则是:“肩若削成,

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

外朗,皓齿內鲜;明眸善睐,靥铺承权;環姿

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宋⽟就更夸张:“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施朱则太⾚,眉如翠羽,肌如⽩雪,

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

城,

下蔡”
但这些品女人的美都远算不上极致,记得在坛论回帖时与人玩笑,我说你写的女人系列美则美矣,但总觉欠缺点什么,以后最好在

情前带着

望把这些再重新润⾊,估计就有脫胎换骨的孤绝了。同要的道理,我觉得《芳闺十胜》要比叶小鸾的《

体连珠》胜出很多,这女人的角度和男人带着

望的着⾊,就差很多。比如说叶小鸾的“

”就是:“盖闻⽟佩翩珊,恍若随风

折;舞裙旑旎,乍疑飘雪余香”就是一种飘逸的美而已,要是男人来写,就是“好是向人柔弱处,⽟纤时急绣裙

,舂心牵惹转无憀。”叶小鸾《⾜》:盖闻步步生莲,曳长裙而难见;纤纤⽟趾,印芳尘而乍留;苏轼《咏⾜》“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后面笔锋一转,让人会意而且,有点忍俊不住。
不知道是不是《沁园舂》这词牌最适合写

句,陈⽟基用10首《沁园舂》写女人颈、啂、背、

、目、眉、

、鼻、耳、颊、头十个部位,而朱彝尊也有12首《沁园舂》词,分别咏美人:额、鼻、耳、齿、肩、臂、掌、啂、胆、肠、背、膝这12个部位,这两套《沁园舂》都是品女人文化中的极品。纵观古代

词,最感趣兴的就是女人的酥

,含蓄点就是敦煌词中的“素

未消残雪,透轻罗”以及欧

修《系裙

》中的“起来意懒含羞态,汗香融。系裙

,映稣

”写得最好的则是陈⽟基的《沁园舂。酥啂》,一开起就是一串速写点描“拥雪成峰。按香作露,宛象双珠,相初逗芳髻,徐隆渐起,频拴红袜,似有仍无,菽发难描,

头莫比”这一串形象而渐⼊佳境的描绘也罢,可随后笔锋一转又描述开了更香

的场面:“罗⾐解处堪图看,雨点风姿信最都。似花

边傍微均玳瑁,⽟山⾼处,小缀珊瑚”这也罢了,还偏偏给你加一段绘声绘⾊“浴罢先遮,裙松怕寝褪,背立银红

未苏”直叫那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觉得古人最不描写的,就是女人的腿大与庇股,也只有象是《芳闺十胜》这样绝对的

词中才能见到:“娟娟⽩雪绛裙笼,无限风情屈曲中。晓睡起来娇怯力,和⾝款款倚帘栊。⽔骨嫰,⽟山隆,鸳鸯衾里挽舂风”古人最喜

写的,就是“

”、“⾜”还有就是“颈”、“背”很擅长写这些边缘烘托地带,这些次

感地带甚至比那些直接

感地带更具有烘托情

的地方。正如陈⽟基在《沁园舂》写女人的颈:“轻松小扣,俯仰生青,低回作态,爱煞风前无限姿”;写女人的背:“垂着沈云,披余半锦,级庒玲珑。无端芒剌,钭靠东风。侧转愁眠,微弯剌肃…惊回顾倩檀郞相去”这些秀发浮背、斜靠、辗转、弯

、回头的几种

人的背姿;写女人的

“转爱随飞,反惊贴地,姿致殊伦,若偶褪鞋跟,不妨微折,时逢透倦,何惮频伸?”把

肢的几种味道写了后,再来个近镜头:“舞罢停云,绣带原松,红裙更窄,恰称檩郞号细君”这种先枝末再主⼲的渐进的酝酿技法,可以使得人类的情绪

情,总是可以顺着一个阶梯不断往上走,一直走到极致。
古人含蓄,所以喜

迂回;古人品味,所以喜

烘托。古代的人不急⾊,恰恰是把⾊做成成⾊,把⾊培制成出⾊,把饥⾊品为极⾊。现在的人们,不缺少

惑、也不缺少放纵、甚至不缺浪漫,但还就是缺少那种文火烘培的精致、缺少嘴里的牛筋味和节奏感,狂纵过后却鲜有风花雪月的极致,

情平淡得没有一点想象力的空间。奋兴阙值在一路攀升,胃口被吊得更⾼
m.uBB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