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和文化反思的反思
下午很偶然的一次机会,跑到了伍柳先生伯克看到一篇《华中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其观点总结一下就是:对古文学的颠覆也颠覆了国中文化。说句实话,当时看到的第一感觉本来打算是猛砸上一砖,觉得是在危言耸听。可自己转念一想后,如果不是把目光只是局限于1919年5月4⽇到今⽇这一段,而是看一看在国中数千年文明历史中,文献的贡献及传世大作到底是这之前多还是这之后多,就可得到一个明晰的结论,那就是⽩话运动后文学史上就没有一篇能经受住千年历史洗礼的作品来,一篇都没有。千年之后而这段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确是个空⽩,纵观⽩话运动后的数十年近代史也就是一部最孱弱的屈辱史、科技文化上一无建树。清军⼊关后即使有“扬州七⽇”、“嘉庆三屠”的惨烈,但也有为数众多的平民和知识分子不愿做亡国奴,投河殉国而死的不计其数。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流失的抗战期间,我们的民众又怎样?大部分县城,一个⽇本兵把整个县的国中老百姓看得老老实实,抗战时期居然有了数百万的世界上最庞大的汉奷和伪军队伍,也可谓是史海奇观。再对比同是二战的⽇本塞班岛莫鲁比岩的骇人听闻的杀自:8000名妇女和儿童从800英尺⾼的山崖跳海杀自,塞班岛上先后共有2。2万平民杀自,2。3万多守军全部战死。在世界上的列強之所以被世界尊重都是由于其有着強烈无比的民族

的东西。没有自己文化传统、没有自己民族气节的国度永远是卑下的民族和家国。而当代精神的

失、人格的丧失、人

的沉沦。这不都是文化遗产流失、我们民族

的散失、民人素质江河⽇下的结果?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其实是两个概念,但如果喜

放在一起说就是因为没有五四运动的震撼和反思、就不可能有新文化运动的普及和成功。五四运动起源于巴黎和会把山东半岛上的青岛送给⽇本,京北
生学在一群北大生学
导领下举行威示,反对签订凡尔赛和约。而三位亲⽇分子--

通总长曹汝霖、驻⽇公使陆宗舆和章宗祥就成为生学愤恨的对象,被察警和宪兵逮捕了近六十位生学。结果第二天消息传开后爆发了国全

的声援活动,导致当时府政屈服把亲⽇三员官辞职,把全体生学释放。但这只是五四事件的结束,由此对我国为何受气挨打的反思和寻求救国之道的反思思嘲点燃了另一个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火把。其实新文化运动在1915年9月陈独秀在海上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是早已开始了的,但一直苦于影响不大。正是在“五四”以后,国全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舂笋,脫颖而出。这才以民间的新式形成新文化嘲流,⽩话运动只是其中的一个收获。谁都不能否认五四对当时的国中、对国中近代史上的伟大作用。但综观历史所有产生的作用都只会是阶段

的,需要对已经反思反过来的东西,在新的历史时期再去反思一把,墨守陈规去靠着一个已⽇渐陈旧的思想就会导致没落。正如国中人的人口观在五十年代与八十年代初是截然不同的观点,但都没有错。再过十年,人们又被迫会校正一下人口观。所以,波得也倾向于认为強化古文学的教育来巩固民族文化、提⾼国民素质、使我们冷漠的伦理关系最终得救。
而波得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青少年期间苦于对人生思索的困惑,对社科的其他领域花精力太甚,对国中古文学花的时间太少,背诵的名家名篇太少,然而,也就是那些不经意中背诵过的点点滴滴,却终生慷慨地回报着自己、融⼊自己的⾎

,一脉相承起华中民族文化的气质,其实很多时候,也就是个别字句的反复捉摸及拿捏,就⾜以使一篇平庸的文章満篇生辉,这就是我们古文化古文学的世传底蕴和妙处。就看看古人一字师的典故吧:古人文笔之婉约,首先是在诗词赋文里的惜字如金,钱澄之《诗说赠魏丹石》中说:“情事必求其真,词义必求其确,而所争只在一字之间”刘秉忠也在《蔵舂集》中说道:“青云⾼兴⼊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舂⽔自东流。”古文学更是有“文眼”、“句眼”、“字眼”之讲究如范仲淹的《岳

楼记》是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的“文眼”点活,才使得成为流传百世的名篇;而“句眼”所说见清朝仇兆鳌《杜少陵集评注》“人唐五言,工在一字,谓之曰句眼”⾼适至杭州清风岭得句“前村月落一江⽔,僧在翠微闲竹房”被骆宾王将“一”改为“半”以增強秋景秋意,这是“句眼”之例;而“字眼”之说更多是通过“一字师”而流传,有名的例子如李泰伯在范仲淹《严子陵祠堂记》所说的一段就是经典。李泰伯说:“台端文中有四句话:‘云山苍苍,江⽔泱泱。先生之德,山⾼⽔长。’说云山江⽔那些话,意义太深而用词也太大,顺下来用‘德’字相衔接,好像转得太快了。我打算把‘德’字换成‘风’字,你看如何?”范仲淹不噤大为叹服。到了近代当代,这些⾼雅的

流何在?像“岳

楼记”、“陋室铭”“别赋”、“长恨歌”、“⾚壁怀古”这些出口能诵的名篇,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舂辉”、“郞骑竹马来,绕

弄青梅”、“它山之石,可以攻⽟”这样的经典名句正随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冷漠症中默默离开我们的文化和生活,到时候,即使有个别不忘民族文化的精英,也只能徒叹:“便纵有千般风情、更与何人说?”
写这篇文章不是彻底否认⽩话文,而是说明我们真正的文化在于古文。我们要从小重视素质教育、重视中小学的古文学教育。在大学的所有专业中,把国中语文、把古文学当作必修科之一。至少不要低于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学习国中古文化而给自己带来的思想和灵气,将会使所有学习的人终生受益。而我们去看一个问题、看一项事物、一个历史事件甚至是一段历史时,不要带上既有的定论、不要带上切⾝的利益和感受,而是站在历史的⾼度,站在宏观的立场去看问题,要知道,即使一件过去合理的事、现在不一定就合理,历史的观点永远是动态形成的世界观,只有一段时期的结论,而没有定论。
m.uBb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