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嘴
张大嘴的嘴并不比别人大多少,之所以得了这个诨名,全是因为好吃。
打小儿,
张大嘴就爱串门儿。闻到谁家烰⾁了,张大嘴就坐下不走了。人家看他是个孩子,也就不好赶他。⾁

了,夹两块给他,他三两口呑了,眼还往锅里瞅着。
张大嘴家穷,人懒,种出的麦苖还没韭菜叶子宽;又馋,麦穗子还没⻩,就忍不住揪下来拿火烧着吃了。这⽇子就更过得紧巴。
那年月,没得⾁吃。不用人教,张大嘴就有法儿。
张大嘴跑到野地里,找地鼠洞。地鼠精,有两个洞口。张大嘴把一个洞口拿网兜罩了,守着另一个洞口,往里头撒尿灌⽔、点了

稻草往里头吹烟。地鼠受不了烟熏火燎,仓皇钻出来,就⼊了张大嘴的套。张大嘴把地鼠拿泥裹了,往火堆里一扔。火熄了,连泥带⽪地撕下来,油汪汪的一疙瘩⾁,噴香!张大嘴打了牙祭,肚里有油,心里不慌,就找个背风窝晒暖去了。
夏天草深,地鼠洞不好寻。张大嘴就弄个弹弓,到淮河滩里捡一兜石子儿,往林子里一钻,专拣那个儿大的野鸟,一打一个准儿。张大嘴也不讲究,不管是野

还是斑鸠,依例糊上泥,烧了吃。吃完了,找块荫凉地歇上了。
慢慢地,鸟儿们知了张大嘴的厉害,都飞往别处去了。张大嘴就寻


⾐针,中间系了线绳,串块馍头,往⿇地里一蹲,钓

!这一招真是绝了。

到⿇地里打食,见了馍头,哪有不啄的道理?一嘴下去,就卡了嗓子,叫不出甩不脫,逃不了被张大嘴火烧火燎。

丢了,主人家要寻。一来二去,寻到张大嘴头上,少不了要打骂两句。没用,

照样丢。村人就都把

关在圈里了。张大嘴再馋,还没到上门偷的份儿上。想吃⾁,得另想法儿。
农村红⽩事情,要办席面待客。再穷的人家,席面上也少不得一个“碗面子”和一道⾁丸子。
“碗面子”也叫“八大块”说⽩了就是一碗八块肥膘条子⾁,和一碗掺精带肥的方⾁合扣成一碗。这道菜是“面子”少不了的。张大嘴就打上了这“碗面子”的主意。
哪家要娶媳妇,哪家老人病重,张大嘴都记在心里。只要有事情,不等炮仗响,张大嘴就奔过去帮忙。农村里,谁家办红⽩事情,都有乡人不请自来地打个帮手,哪有往门外推的道理?东家也就都允了他。这样一来,⼲完了活,主人家要设席答谢帮忙的乡人,张大嘴就有⾁吃了。
⼲完了活,张大嘴早早就选个有女客的席坐了。女客食量小,又多有信佛吃素的,张大嘴盘算着能多吃点儿。
“八大块”端上桌来,张大嘴总是先抢肥⾁,再吃瘦⾁。那年月,肚里都没油⽔,傻子才放着大块肥⾁不吃呢。到了八十年代,张大嘴改变了策略:先抢瘦⾁,再吃肥⾁。为啥?生活好了,油⽔⾜了,条子⾁太油腻,就没多少人吃了。张大嘴抢吃完瘦⾁,剩下没人吃的条子⾁就都是他的了。
吃⾁丸子,张大嘴也有招儿。开席用八仙桌,每席八人,丸子却是十个,讲究的是十全十美。十个丸子八个人,多出的两个,总要有人吃到嘴里。丸子端上桌来,别人都伸勺子去抢,张大嘴却不慌。等别人都塞住嘴了,张大嘴才不慌不忙地端过盛丸子的汤碗来,把事先盛好的米饭扣在碗里,一本正经地说,我口重,这汤咸,正好下饭。
别人心知肚明,可谁能跟他一般见识?再说丸子塞着嘴呢,只好吃个哑巴亏。
就这样,张大嘴穷了一辈子,懒了一辈子,吃⾁却吃了一辈子。
张大嘴活到八十岁上,已经是九十年代末了,红⽩事情已基本不“受”(收礼)了,席自然也不开了。林子里的鸟也打尽了;农田里都撒了农药,地鼠也绝迹了。张大嘴吃了一辈子⾁,怎能断了?便拖着颤巍巍的步子,去淮河边上钓鱼。那会儿,淮河污染得厉害,鱼虾稀少。张大嘴的鱼篓便时常空着。
有一天,张大嘴刚撒下钩,就钓住了一尾十来斤重的大鱼。张大嘴喜不自胜,⽩眉⽑都翘到头顶上去了。张大嘴费了老鼻子的劲,终于把一尾大花鲢拉上来,就地拾些茅草,把鱼烧了,狼呑虎咽起来。没吃几口,一

鱼刺卡到了喉咙里。
张大嘴吃了一辈子⾁,竟生生给一

鱼刺卡死了。
《中外读点》2005年第5期
m.uBb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