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痴迷和病态
名不正,则言不顺,开篇,先正正名吧。
执著,原是佛家用语,指对尘世的事物追逐不舍,不能解脫;后来,则泛指做事所具有的始终不逾的坚持精神,多数情况下,有正面意义。执著进一步发展到了极度的

恋,就可称之为痴

了,这时,执著原来所具有的正面意义减弱了,消极面增強了,很多情况下带有病态的危险

了。因为,就痴

的本

来说,它与病态之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分野相对模糊,也可以说,距离病态实际已经不远了。
先说执著吧。执著,有时候表现为一个人做事坚持不懈的恒心。
《论语·子路篇》:“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这里所说的“恒”其实就可理解为一种执著的精神了。就是说,做事没有一点恒心,或执著精神,巫师也是当不成的,更漫说成就一番什么大事伟业了。
小时候读《论语》,多半把孔圣人的话当成座右铭,这个“恒”字,也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随时随地用来鼓励和鞭策自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轻易退缩,而要坚持前进。
记得我童年时,村里小伙伴们一起读书,读写背诵,尽管学童们各有才质的不同,但基本分不出什么⾼低上下。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多数人不能坚持了,掉队了。到我升大学、去省城继续深造的时候,竟剩我孑然一⾝了。当然,其间的情况也各异,但其主要原因,多半是因为缺乏恒心,没有进取的执著精神。
当然,一个人的发展,还与一个人的素质有关。不过,尽管人的聪明才智不尽相同,但做事的出发点都得靠孜孜不倦的坚持努力,否则,是不可能成功的。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是的,一事当前,成败利纯的后果虽不能预见,但,为之奋斗的鞠躬尽瘁的执著精神却不可少,少了,即使再聪明,也于事无补了。
孔子的弟子曾参就是明显一例。
曾参是出名的笨人。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就说:“参也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曾参鲁笨、迟钝。可是孔子的道统,最终却是由天资不⾼而迟纯的曾参传了下来。相传,孔子之道先传给了曾参,再由曾参传给了子思,然后由子思传给了孟子。
迟钝的曾参靠着自己的执著努力最终成功了,国外也有类似的事例。
印度的圣雄甘地,借着“非暴力”使印度最终摆脫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其实,他自己就常说,他的价值观很简单,不过是从传统的印度教信仰中演化来的。而他之所以能成功,不过是有赖于他艰苦卓绝的不断努力罢了。
还有数不尽的事例,都可以在在说明,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一个人的执著精神是如何的重要。甚至,有时候这种执著精神能够创造人间奇迹。
前见报道,说有一个痴情的丈夫,为了醒唤已是植物人的病

,他坚持用口咬

子的脚趾,十年如一⽇,最终,

子醒来了。这样做在医学上是否有道理漫且说,单说这种精神,就够执著而难能可贵了。
执著,进一步有时会发展为痴

。而凡事一到达“

”的程度,可能就有问题了。像罗密殴,朱丽叶,以及其他为情而殉难的情侣,可以说就属于这一种。对于此类的痴

,尽管将心比心,可以理解,其精神也可圈可点,但痴

后的行为却不能让人苟同,也不⾜为训,更不可提倡。尤为要警惕的是,这种痴

,很容易进一步流于病态,而一旦成了病态,其危害

就一言难尽了。
有报道说,痴

网络而不能自拔的,成了一种新起的网络病,被列为精神病患者,⾜可见痴

一旦发展为病态,是多么的可怕。
有关
执著、痴
和病态的话题,说到这里可以告一段落了,最后要说的是,做事的执著精神是需要的,也是可贵的。不过,记住:真理过了一点,就可能变成荒谬。执著如果发展到痴

,就要警惕了,再任其发展而成为病态,就可能无可救药了。
M.ubBxs.Com